各位领导、专家、社会心理服务团的团员和依然奋战在一线的同志们:
大家好!
今天,大家分别从西藏和内地赶来,相聚于美丽的恐龙之乡、千年盐都、南国灯城,共同总结交流西藏抗震心理援助的经验体会。首先,我代表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向所有参加西藏抗震心理援助行动的同志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你们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上,顶着严寒、缺氧和余震的威胁,放弃春节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冒着生命的危险毅然投身灾区,用专业与温情抚慰每一颗受伤的心灵。你们在地震灾区救援的身影,是这个冬天里最温暖、最美丽、最动人的风景!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从2018年全国试点工作全面铺开,到“健康中国2030”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再到《“十四五”国民心理健康规划》将突发事件心理援助纳入国家应急体系——这一系列部署,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人民心理健康的高度关切,更赋予了我们这一代心理服务工作者神圣的使命。在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危机面前,心理援助已从“辅助手段”提升为“灾后重建的重要力量”。我们深知,灾难带来的不仅是房屋的倒塌,更是心灵家园的创伤。而你们,正是一双抚平心灵创伤的回春妙手,是一盏照亮废墟断垣的希望明灯!
同志们!在过去的几十个日夜里,你们面对的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挑战:稀薄的空气,零下10多度的严寒,频繁的余震……但你们没有退缩!我听说,有的同志因高原反应边吸氧边做咨询;刘正奎研究员身先士卒强忍身体疼痛为全县心理骨干授课;吴坎坎、李晓景连续两次深入灾区;刘大秀、向雄英更是春节坚守一线,把“帐篷里的泡面”吃成了春节的“团圆饭”。
你们用专业与坚韧,创造了动人心魄的“高原奇迹”:
为全县师生和1000余名受灾群众提供了心理援助;在临时安置点开设“帐篷学校”,让儿童和家长惊恐愁楚面容重新绽放灿烂的笑容。培训当地教师成为“心理援助的种子”,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这些成绩的背后,是你们对生命的敬畏,是对“人民至上”信念的忠诚践行!
同志们!当前,西藏灾区的重建正在有序推进,但心理重建还是一场“持久战”。我们不仅要抚平创伤,更要播种希望;不仅要传递温暖,更要筑牢防线。在此,我提三点期望和大家共勉:
第一,做“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先锋队。
将这次抗震援助中积累的“高原经验”转化为可推广的突发事件社会心理服务模式,为完喜国家应急心理服务标准贡献智慧。
第二,做“民族团结”的连心桥。
向藏族同胞学习,尊重藏族同胞的文化信仰和风俗习惯,将现代心理学与藏族传统智慧相结合,让社会心理服务更有温度、更接地气、更有成效。
第三,做“平安中国”的守护者。
以这次行动为起点,带动更多地区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心理服务网络,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在风雨中拥有安放心灵的避风港湾。
同志们!你们在雪域高原上的每一份坚守,都在书写中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历史;你们的每一滴汗水,都在为“健康中国”“平安中国”的宏图增添光彩。这里,我再次郑重地喊出发自内心的呼声:同志们真不简单,向同志们学习!向同志们致敬!
最后,请大家保重身体,做好休整。只有守护好自己,才能守护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让我们携手并肩,继续以心为灯,照亮灾区和祖国大地上的每一个角落!让每一个中国人心理健康、快快乐乐!
扎西德勒!谢谢大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